扶贫人物|“我是彝族孩子,要报答养育我的大凉山” |
发布时间:2020-10-20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12067 |
![]() |
特布洛村,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村民189户,63户是贫困户。以前,村民依靠传统种植养殖过活,一年忙到头,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
下村走访的牟尔古(中)。受访者供图
精准扶贫前,村里人没想过会成为技术工人,会有自己的学校、工厂,“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两年多的走访奔忙,牟尔古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改变了村里的穷困生活,成了村民口中“最信赖的人”。
“健康证办下来了,能出去打工了”
石扎打果一家6口人,除了种荞麦、玉米、土豆和养猪养鸡,就靠打果外出务工挣钱。年初,受疫情影响,打果迟迟不能外出务工,想到两个读书的孩子,打果的压力很大。 “石扎打果,你的健康证办下来了,打工有它很重要。”走进打果家,牟尔古开心地冲打果喊道,“亚博取款财务审核快还向你家里捐赠了20只鸡苗,下了认购订单,等养大了可以直接卖给他们。” “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卡莎莎!”石扎打果一个劲儿重复着感谢的话,心头大石总算落下,今年家里的生活不愁了。 “想到老百姓的防疫意识不强、医疗条件有限,我就呆不住。还要担心不能外出务工村民生活如何得到保障。” 从2月10日返岗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全村189户村民,牟尔古访了个遍。他一边宣讲疫情防控知识,一边了解村民就业和生活情况,千方百计为村民联系外出务工的机会。 “决不能让一人因疫返贫。”牟尔古打电话联系企业,发公告通知村民,帮助村民办理健康证,又想法联系外出务工包车,当起了村民与企业的“媒人”。在牟尔古的帮助下,5名贫困村民在村里的扶贫企业实现就业,130余名村民顺利外出务工。
“我们彝族的年轻人,要学真本事”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在牟尔古的帮助下,常年依靠家中几亩薄田艰难度日的彝族小伙敌日古坡进入凉山风电工作,开启了技工生活。 一起获得工作机会的还有曲木马麻。为了减轻父亲压力,曲木马麻一直在家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兄弟,不敢外出务工。如今进入凉山风电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还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
牟尔古(中)入户核实收入、登记年轻人的基本信息。受访者供图
“我个人算是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作为一名彝族孩子,靠着读书一步步走出大山,到北京读书,在天津工作,之后回到成都,又回到凉山。”牟尔古一直很感恩,希望能帮助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技能和就业,“我们彝族的年轻人,要学真本事,去企业就业是很珍贵的机会。” 近几年,村里建起了苦荞加工厂和腊肉加工厂,专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除了外出务工,牟尔古也引导贫困青年去厂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村民说,“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人,又有钱挣,真是开心。”
“信息精准了,才能精准施策”
![]()
牟尔古的三本第一书记工作手册,记录了每一户村民的困难、帮扶措施,以及村里日常工作安排。受访者供图
![]()
特布洛村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挂图作战表。受访者供图
“为了多挣一份钱贴补家用,我以前每年都要外出打工,照顾父母和打理农田都不方便。”现在村里建起扶贫车间,洛比格曲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里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他再也不用来回奔波了。 “以前养殖的猪、鸡、羊都要到乌坡的市场去卖,路途远不说,价格也不稳定,现在企业提前给我们下了订单,价格稳定,养多少就能卖多少。”如今,村里的养殖大户洛比吉莫再也不担心牲畜的销路。企业提前下的农特产品采购订单,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我是彝族孩子,要报答养育我的大凉山。”精准施策后,村民们的收入逐步增多,对好日子的信心也更足。看着走访中越来越多的笑脸,牟尔古觉得过去两年多的努力,值! |
|